和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(公元前9000年),當時的日本人主要依靠狩獵動物作為食物來源。直到公元前2500年,水稻種植傳入日本,米飯逐漸成為和食的核心。到了彌生時代(公元前200年),水稻種植已遍佈日本,並出現了利用發酵魚肉製作的早期壽司。到古墳時代(約500年),日本人已經開始使用土鍋煮飯。飛鳥時代(7世紀),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國學習飲食文化;並在675年,天武天皇頒布禁令,禁止食用牛、馬、狗、猴子和雞。到了奈良時代(8世紀),筷子逐漸成為日本人的主要用餐器具。
給神明吃的好料 —— 神饌料理
大約在平安時代中期,神饌料理(しんせんりょうり)誕生了。這是日本人為了向神明祈求農耕和漁業豐收而供奉的祭品料理。神饌料理以米飯為主食,搭配年糕、酒水、海產和蔬菜,使用當季最好的食材來表達對神明的敬意。由於是供奉給神明的料理,不同的神社和神宮所準備的神饌料理也會有所不同。日本人相信,經過祭拜的料理蘊含神明的力量(「神様の御加護」),食用後可以增強神明與人之間的聯繫。
日本人過年必吃的鏡餅(かがみもち),也是神饌的其中一道料理。
高人一等的 —— 大饗料理
在平安時代(8~12世紀),受到中國影響的貴族大饗料理(だいきょうりょうり)成為日本宴會料理的定番。大饗料理是貴族用來招待賓客的,內容大多與神饌料理相似,偏向常溫或冷食(古時候)。這些食物基本上不經過調味,但會附上糖、鹽、醋等調味料供賓客自行添加。大饗料理也被認為是京料理的前身。至於為何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,您可以進一步了解大饗料理的背景。
素食的起源 —— 精進料理
在鐮倉時代(12~14世紀),天皇以佛教治國,佛教因此迅速在全日本傳播。道元在寺廟修行期間,根據禪宗的烹飪理念和心得,撰寫了《典座教訓》(てんぞきょうくん)和《赴粥飯法》(ふしゅくはんぼう),這也標誌著只採用全素食材的精進料理(しょうじんりょうり)的誕生。精進料理有兩大特點:1)不使用任何動物性食材,2)不包含五葷(如洋蔥、蒜、青蔥等)。
武士專屬 —— 本膳料理
在室町時代(14~16世紀),專門為武士供應的本膳料理(ほんぜんりょうり)誕生。由於當時武士的地位高於平民,他們將大饗料理進行了改良,增加了魚肉類食材,如烤鯉魚。隨著時間推移,武士家族也開始以本膳料理來招待客人。本膳料理與大饗料理相似,從擺盤、用餐方式到服裝都有嚴格的禮節規範。基本組成為三菜一湯,白飯和腌菜不包含其中。然而,根據客人的身份地位不同,菜餚的數量和種類會隨之增加,最高可達到十一菜三湯等多樣化的形式。
溫暖脾胃的 —— 懷石料理
在安土桃山時代(16~17世紀),懷石料理(かいせきりょうり)誕生。當時,人們在茶會中品嘗抹茶前,會享用一些小茶點或簡單輕食,這就是早期的懷石料理。古時的懷石料理通常依照「一汁三菜」的形式呈現,與現代豪華版本的懷石料理相去甚遠。此外,懷石料理最初是日本僧人在一日修行中唯一的簡單輕食。其名稱來自一個習俗,當僧人感到飢餓時,會抱著一塊溫熱的石頭來暖胃,因此得名「懷石」。
來到大家較為熟悉的江戶時代(17~19世紀),日本都市內的餐廳和料理屋逐漸普及,由料理屋主導的會席料理(かいせきりょうり)也在此時成型。會席料理可以說是本膳料理的簡化版。古時享用本膳料理時,對用餐方式和服裝都有嚴格要求,而會席料理則在這些方面相對寬鬆,也可以視為現代化版的本膳料理。會席料理通常是在某種宴會中享用,形式最初基於一汁三菜,後來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會席料理。
以上簡單的介紹和食的演變,下面再附上一張簡單明瞭的對比圖。其中本膳料理、精進料理、懐石料理、会席料理是和食的四大種類。下一篇文章見!